霍尔拜因作品介绍及欣赏,谢谢。

16世纪出现了三位德国绘画巨匠:丢勒(1471~1528)、格鲁内瓦尔德(约1470/75~1528)和霍尔拜因(65438)。其中,霍尔拜因是最年轻的,但他的创作活动却是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处于德国宗教改革的末期,德国的农民战争也结束了,整个国家面临着片刻的沉寂和低潮。霍尔拜因的家乡是奥格斯堡,是德国南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靠近瑞士巴塞尔(位于德国和瑞士的边境)。画家也基本住在这一带,然后去了英国。因此,霍尔拜因的艺术在精神、气质和题材上开始发生变化,与上述两位画家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他开始走出国界,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打开了一扇窗。霍尔拜因出生于一个绘画世家,他的父亲霍尔拜因·汉斯是奥格斯堡画派的创始人,他的名字就是霍尔拜因·汉斯本人。为了区别,他的父亲被称为老人,他被称为小霍尔班·汉斯。他父亲的画风代表了15世纪德国最后的面貌,所以父子之间有一条分界线:分别代表15世纪和16世纪。小霍尔拜因·汉斯还有一个哥哥,安布罗休·霍尔拜因,也是一名画家。他年轻的时候,因为一个病人去世了。小汉斯17岁的时候,跟着哥哥离开了家乡,去了巴塞尔。此时德国印刷业蓬勃发展,两兄弟在那里立刻受到欢迎。印刷商雇佣他们为书籍插图画家。1517年,霍尔拜因被邀请到瑞士中部的卢塞恩,然后从卢塞恩南下到意大利北部进行观察旅行。回来后,他被巴塞尔接纳为画家协会成员。那一年,他娶了一个皮匠的遗孀,自己创业。因为他著名的肖像画,他的绘画工作室很快成为巴塞尔最著名的绘画店。后来他也去了法国,受到了西欧外来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位知名的肖像大师,他在巴塞尔的艺术声誉得以确立。霍尔拜因的肖像多种多样,有素描肖像、黑色铅笔肖像、彩色粉笔肖像,还有精美的油画。画中的人物包括巴塞尔市市长雅各布·迈耶、巴塞尔大学法学教授、大出版商阿梅巴赫之子米妮·法修、德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摩尔、天文学家尼古拉斯·克拉泽、德国最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伊拉斯谟等。后者,原籍荷兰,定居在国际先进文化城市巴塞尔。这个人有着鲜明的反教会、反封建的政治色彩。霍尔拜因非常崇拜他,为他画了许多肖像,现存的有三幅。从画家选择的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学者身上,可以看出荷兰拜因自身的艺术倾向和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下面是他从1528到1529完成的《艺术家的妻子和孩子》肖像。这是画家最了解身边人的画像,也是他最成功的画像之一。在这幅画中,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倾吐了对亲人的深情,这在其他肖像画中似乎很难找到。画家的妻子伊丽莎白·宾珍斯托克(Elizabeth Binzhenstoke)是一位中年妇女,生活非常节俭,整天做家务。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她的脸看起来依然端庄秀气。由于丈夫忙于艺术活动,家庭的负担似乎让她整个身心憔悴。两个孩子相互依偎着。大儿子菲利普是霍尔拜因的长子。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方,少年的天真烂漫隐含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膝盖之间是我的小女儿,叫卡特里娜。虽然她的小脸上充满了稚气,但她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丝来自成年人的悲伤。这幅画中人物的头部和实物一样大。根据其他仿制品的图纸,有学者认为原画背景可能有一些建筑,右侧也被切掉了。画的上眉有一个原题,现在没有了。画家画这幅画时,他的妻子正处于虚弱期,霍尔拜因要去英国,他暂时留在巴塞尔。看到这一幕不禁让画家泪流满面。这一切都是画家揭示出来的,形象非常感人。这幅画原本是画在四层纸上,然后沿着人物轮廓剪下来,裱在一块木板上,约79×65 cm,现藏于巴塞尔国家美术馆。

霍尔拜因于1526年初访问了英国,并在那里呆了两年。通过托马斯·摩尔,他认识了更多的英国知识分子,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许多肖像画。1531年,他第二次去了英国,一直住在那里直到去世。在最近的11年里,他的肖像技术达到了顶峰,德国商人乔治·基什的一幅成功肖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起初,在伦敦逗留期间,霍尔拜因与德国社会接触较多。乔治·基什(George Kish)是伦敦汉萨同盟商会(德国、英国和北欧联合组建的最大国际商业组织)的德国代理人。商会专门从事金融业务,基什是伦敦商界的知名人物。当时,在霍尔拜因画像的顾客中,有一个负责进口丝绸商品的税吏。通过这个税吏,霍尔拜因重新认识了这些商人。当然,他和德国商人接触最多,也是出于老乡之谊。这就是《基什画像》这幅画的由来。不仅如此,它也是这一时期画家所画的最精美的画像。为了赢得商界的信任,获得更多的订单,他在这幅画像中发挥了自己最杰出的才华。尤其是所有被人们称赞的人像的环境细节,比如挂在墙上和桌子上的杂物,都是如此的精致和精确,即使用放大镜辨认,图像也非常清晰:桌子上铺的阿拉伯图案的毛毡,板壁上的账本,文具、剪刀、钟表,装金币的圆盒,玻璃花瓶,瓶颈上的康乃馨花,都被细致的描绘出来。他还仔细画了书、笔记本、文件盒、钥匙、稗子等。存放在隔墙上方的架子上;仔细看墙上书架和基什手上的字母,几乎可以看到上面的每一个字母。有些人用上面的文字或头衔来说明画中人的身份和地位,比如画的上方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用拉丁文写着:你看到的这幅画显示的是基什的样子。这是他生动的眼睛,这是他的脸。在隔断的左下角,有基什的个人座右铭:任何快乐都是用痛苦换来的。甚至有几个挂在墙上的字母清晰完整的写着他们的名字和地址。这种用精致的细节描写来表现被画者身份的方式,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肖像时尚。这位艺术家的造型技巧被他加深图像可读性的能力所证实。当然,这种自然主义的方法在16世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霍尔拜因可以很容易地在这方面展示他的肖像技巧。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油画,那么指的是油彩和蛋彩画的混合,和今天的油画是不一样的。这幅肖像画在1532的木板上。约96×85 cm,现藏德国柏林博物馆。

当他在英国时,霍尔拜因肖像画的声誉日益提高。此外,国王亨利八世聘请他为宫廷画师,一些政府人物也对他有所关注。1533年,受法国驻英公使委托,他用替身完成了这幅法国公使画像。这里有两个人物,左边一个是扬·德·丹特维尔(1504~1555),原本是贵族;右边那个叫乔治·德·瑟夫,原本是主教(1508/09~1541)。左边那位身着高贵的武士服和皮大衣,右手拿着一把金鞘的匕首,左手拿着一张书桌;右边的主教穿着天鹅绒长袍,靠在桌子的另一端。这幅画还以对各种细节的细致描绘而闻名。画中所有的杂物都和基什画像中的一样精细。据说右边的主教是一位思想开明、修养良好的学者。他擅长文学和音乐,也懂德语,同情宗教改革。于是在他的身边放了一把曼陀林和一把风笛,用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诗写了一首带音乐的公开赞美诗(以示画家对路德教的同情)。此外,书桌下还有各种科研仪器,如天象仪、弹簧秤、数学计算器、地球仪、算术课本等等。地板上的马赛克图案象征着宇宙。奇怪的是,在地板和桌子之间,有一个斜斜的难以辨认的影像,很难确定是什么。有分析称,它是一个骷髅头面具的反射阴影,象征着什么,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头骨阴影是简·德·丹维尔的私人徽章。因为他的帽徽上也有这个图像,据说是帽徽上图像的镜像放大。因为这里画的是两张全身像,所以人脸相对要小很多。这幅画与早期摄影术发明后的风光摄影颇为相似,但在16世纪,肖像画是一种新的艺术,当时上流社会的爱好是决定因素,这可能与现代人对拍照的要求相同。但要靠艺术家精湛的技艺画出一笔来并不容易。霍尔拜因的肖像确实在欧洲的肖像艺术中起了主导作用,并且对后来的英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幅油画也是画在木板上的,约207×209 cm,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霍尔拜因成为宫廷画家后,他的主要任务是画国王的肖像,他画了许多类似的国王肖像。在过去的五年里,除了这幅亨利八世的画像,还有女王简·西摩(1536,在维也纳)、丹麦人克里斯蒂娜(1538,在伦敦)和威尔士亲王爱德华(1539)的画像。这幅亨利八世的画像是他最后的杰作。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是历史上一位暴虐的君主。他一生中最轰动的事件是他结了很多次婚,每次新婚前都要以杀死前妻为借口。这种宫廷丑闻在贵族中早就知道了。作为一名受雇于暴君的画家,霍尔拜因在这幅肖像画中使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他真实地刻画了这个历史人物暴戾残忍的性格。国王身材高大,脸型扁平,由于终日饱食,身体浮肿。面部肌肉已经放松,但欺骗、嫉妒和残忍的阴险品质仍然出现在眉宇间。这一切都在画家的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霍尔拜因非常用心地把年轻人的珠光宝气的服饰画在国王身上,几乎每一件装饰品、每一件刺绣和每一颗垂珠的精美色彩都被精心复制。尽管如此,皇帝的雍容华贵并不能掩盖画像本质特征的揭示。这个人物身上所有昂贵的衣服,都意味着英国数百万人的血汗。霍尔拜因于1543年死于瘟疫。这是多雾的伦敦的秋天,这位艺术家只有46岁。这最后一幅肖像是他宫廷艺术倾向的极好代表。据说这幅画是复制品,原画已经丢失。画在木板上,约82.5×73.6 cm,现藏罗马国家美术馆。

作品欣赏见:

/dispbbs.asp?boardid=137。id=8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