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吼孩子,帮我开声!但是一个被吼完不说话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前段时间孙俪发了一条微博,让很多老妈妈都有同感。
“音响工程师称赞我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穿透力...我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所有的妈妈都应该理解。不仅仅是这七年带娃的做法。”
略显可笑的话语,却道出了所有老母亲的“悲哀”:
对付“熊孩子”,我们都练过“狮吼功”。
暑假,孩子总是在家“晃荡”,大呼小叫的可能性更大。吼他别玩iPad了,吼他好好吃饭,吼他赶紧睡觉。......
我相信很多妈妈都和她一样,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要吼,不要吼,但是火气一上来,真的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一言不合就吼,吼完就后悔”的恶性循环在生活中不断重复。
父母情绪失控的危害有多大?
其实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情绪失控,往往比孩子自身的问题更可怕。
这些不良情绪就像病毒一样,往往会传染给孩子。他们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发泄。
比如有的孩子还学会了对人大瞪眼,咬牙切齿。
它看起来很令人担忧,但我要说它还不错。
至少,我们可以及时引导安抚孩子,根据他的情绪反思自己的问题。
还有一种更让人担心的情况:被吼过的孩子不哭,不闹,不默默说话,甚至假装没听见,没看见。
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真的对大人的咆哮无动于衷吗?
当然不是!
大概是因为害怕吧。成年人怒吼的时候,也有想哭或者发脾气的时候,但是又害怕如果表现出不满和反抗,会遭遇更严厉的责骂和批评。
大概是麻木了。一开始,他会想,是不是因为我不够优秀,才一次又一次被吼?但反复因果分析,自我追问,还是找不到答案,大人还在咆哮。慢慢的,习惯性的隐忍和压抑变成了麻木。
可能是想逃跑。大人生气的时候表情狰狞,言语刺耳。不管他是对是错,他都不想再争论了。他只是希望风暴快点过去。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鸵鸟心态”,被动地面对未来的压力和问题。
所以被吼了之后不说话的孩子更让人担心。
你看不到他真正的想法,也不知道他表面看似平静的内心是否有惊涛骇浪。
孩子强压下来的情绪并没有消失,而是僵硬地压抑在心里和身体里。
精神病学副教授马丁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孩子,大脑结构会有永久性损伤。
研究表明,长期被吼叫的儿童,韦尼克区(负责语言处理的部分)和前额叶(负责大脑“执行力”的区域)减少,高级认知功能,如问题解决、临场反应、记忆、语言能力、动机、判断、冲动控制、社交和性表现等由前额叶完成,海马体(负责情绪处理和记忆形成的部分)体积减少。
这样一来,长期被呵斥的孩子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亲子关系也会出现裂痕。长期被呵斥的孩子,会给自己的内心筑起一堵墙,阻隔与我们的交流。以后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我们无法了解,无法沟通,甚至无法帮助他们。
你为什么不能停止对孩子大喊大叫?
有调查显示,89%以上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大喊大叫。
为什么我们经常对孩子大喊大叫?是因为孩子每次都做错了吗?
让我给你看几个小例子:
1.这孩子不肯上床睡觉,一直在玩玩具。你哄她说:“别闹了,快去睡觉。”这个时候你接了一个电话,因为工作上的一些问题被领导批评。
看到孩子还在玩玩具,你对孩子吼了一句:“你说了多少遍睡觉了,你怎么还不睡觉?”好不听话!"
2.刚和爱人吵完架,孩子就冲过来让你给她买个汉堡。你忍不住对他吼:“你就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加班一天很累,但是孩子还缠着你讲故事,你就忍不住生气了。
4.这孩子总是在地铁上走来走去。你什么建议都不听,所以忍不住生气。
我们对孩子大喊大叫,可能根本不是孩子的错;我们的坏心情可能来自于自身的压力(比如工作生活的压力)和无力感(面对调皮孩子的无奈)。
他们的不听话,任性,只是压倒我们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学上有一种“踢猫效应”,指的是不良情绪的感染:
人们的不满和不良情绪一般是沿着等级和实力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的:
无处发泄的最弱元素成为最终受害者。
在家庭中,孩子往往是大人发泄情绪的出口,因为他们是最弱小的,他们无法解释,也是最容易原谅我们的人。
防止情绪失控的5招。
如何调整自己,及时缓解情绪,减少大吼大叫的概率?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些我尝试过的实用且易操作的方法。
1.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一旦发现情绪不对,及时处理。不要等到情绪的洪流冲破你内心的堤坝,才想起要泛滥。
如果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缓解,那么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耐心,减少大吼大叫的概率。
记录是自我认知的好方法。
写作的时候可以对自己更坦诚,很多被锁定的情绪会随着文字的流动开始显现。回忆、梳理,心会升起一丝轻松。
即使不写下来,默默回忆,追溯那个让你心情变糟失控的过程,也会得到一些解脱。
2.和孩子们谈论我们的感受
我们的父母,也许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很少表露自己的感情。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表情、言语、肢体语言去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只能看到冰山上的表面情绪,总觉得很难理解他们的父母。
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可以试着和孩子多谈谈自己的感受。为什么你迷路了我会生气?除了生气,更多的是担心和害怕。
鼓励孩子和我们分享自己的感受,但注意不要抱怨和埋怨。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讨论情绪,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缓解情绪。
3.学会倾听孩子,看到他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如果真的是孩子的“错”,也要有意识地去探究:孩子无理取闹的背后有很多原因。
当小川奈那第一次去幼儿园时,每天早上当他穿上鞋子时,他总是说鞋子不舒服。他换了一双又一双,但是没有一双说合适或者不舒服。心里的小火苗慢慢升起,总是在我的愤怒和他的委屈中结束。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他在“刁难别人”的时候是抑郁和沮丧的,于是我试着去听他说:“你好像很不开心。”嗯,是鞋子真的不舒服,还是有其他不开心的事?他点点头。“你是不是舍不得妈妈,但又要上学,心里很难受,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哇的一声,小川奈那哭着扑进了我的怀里。
我们要善于观察,积极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才能真正熄灭心中的愤怒之火,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
4.坚持原则,温柔坚定
有时候,我们情绪失控的根源在于:一开始没有坚持原则,任由孩子不断试探底线。最后我们的孩子彻底越界,我们的耐心被打磨,于是爆发了。
最典型的例子:我和孩子约好去公园玩到10。10,准备回家。孩子不想去,撒娇了一会儿,又玩了5分钟。我们软着心肠答应了。前五分钟,第二分钟和第三分钟。......
孩子根本没有离开的意思,我们也急着回家做别的事情。10: 30,孩子心情很好,我们急着回去。拉与拉之间很容易爆发。
如果一开始就温和坚定地遵守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拖拖拉拉,我们也不会看着心里着急。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不要用惩罚来威胁他。
很久-->,我写了一篇文章-->;每一个不自律的孩子,背后都被这样的错误困扰过。这才是重点。
不要用惩罚来威胁孩子,尽量消除他的不良行为。美国教育家简·尼尔森(jane nelsen)在他的著作《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中说:“当儿童感到受到威胁时,他们不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也就是说,孩子当时无法理解不良行为和不良结果之间的关系。
此时,最好使用自然后果法。孩子的行为本身会产生不愉快的经历。孩子从事物发展的结果中体验后果,总结因果关系,从而自发地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
这时候家长没必要过多干预,也没必要大喊大叫强调孩子对后果的重视。他自己也能理解。
当然,自然后果法要以保证孩子的安全为前提。
我还想说的是,我们要努力做好,偶尔状态不好,对孩子大吼大叫,生气或者表现出一些其他的负面情绪,不要对自己太苛刻。
我们需要学会接受“我不够好”,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
“当我接受真实的自己时,我就能改变。”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南风效应”,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想看看谁更厉害,谁能脱下行人的外衣。
北风吹来刺骨的寒风,行人却觉得冷,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吹来微微的微风,行人觉得很热,纷纷脱下衣服。
温柔最终战胜了暴力。
我们对孩子的“吼”是北风,“温柔坚定的教导”是南风。
显然,南风比北风更有智慧和力量,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