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就像科学的兄弟,但不是父子关系,却常常让读书不仔细的人误以为心理学不科学。学术史对此难辞其咎。其实在漫长的历史中,学术一开始并没有这么细致。哲学最早被提出,甚至后来科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在古希腊,人们希望有一种学问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机制和原理。在早期,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整体完整的东西来理解和解读自己童年记忆中这个世界的一切。这个时期大概是3岁左右,是万物有灵论时期。在这一点上,不仅是个人,还有人类的童年。重要的事情先来。虽然本文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但要理解其中的关系,首先要解释后者——科学。因为不了解科学本身,所以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不理解科学的含义,就无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不了解科学之道,就无法掌握和运用科学;虽然我们现在几乎经常谈论科学,但我们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学这个词。那么,你理解科学这个词吗?答案是否定的,说实话,有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自己(包括作者)和其他学科都试图给科学下一个本质的定义,都不是很成功。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有人能告诉你科学被精确定义了,你几乎可以立刻理解为废话。目前只能笼统地说,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客观规律的分支学科知识体系,是指对已被发现、积累和认识,并已系统化、公式化的普遍真理或定理的应用。这个定义虽然不成功,但不可避免地有许多解释。复杂的解释中,有的有政治因素,有的有人文观点。在这里,我们采用一种相对中立的、被大众认可的说法:“科学最初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在事物中寻求秩序。另外,科学试图通过揭示事物的规律来解释事物——法国百科全书。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目前大众熟悉的分类方法,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观点在这里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而唯心主义则认为,心或意识所感受到的,意识是第一位的,物质是第二位的。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都来自哲学思想,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单独指出这一点,看似简单肤浅,却意味深长。恰好能反思一些坚持科学的人,反驳别人的不科学。同时也足以颠覆中国人头脑中固有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观念,包括一些曾经努力自称科学的人。至少在目前,即使是封建迷信现在也是带着科学的面具出现,只是被国家查处后重新定义为封建迷信。但是,他刚出现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承认他迷信。结果就是出现了白马不是马,驴不是驴的现象。首先,提到普遍认识论的问题,是因为唯物主义思维在中国人眼里太强大了,让我们反思科学本身是什么。因此,明确科学本身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至少可以简单总结一下:科学家,法律,应该分类,更好理解。换句话说,科学本身就是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学问,需要分类解释,为生活服务。但是,用哲学认识论的方式来解释科学,至少在方式上,是值得怀疑的,或者说实际上是傲慢的。换句话说,科学的作用是能够帮助,能够深入思考,能够探索生活,同时能够熟悉科学,能够谈论科学,能够服务于你的生活。从前面的科学定义和科学解释中,不难得出一个推论: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如果你用错了方法,你怎么能对事物有一个真实的近距离的了解呢?抽象地说,如果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行解释科学,只能证明科学是用不科学的方法强行证明的。换句话说,就是用非科学的方式去理解科学本身。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正因为如此,不得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被误解了?这个错误是怎么产生的?难道说错误莫名其妙,毫无根据?科学与哲学:答案是这原本是一家人。现在这个答案更让人惊讶和不可思议。这是因为虽然认识论来源于哲学,但哲学和科学本来就是一家人。总的来说,认识论和科学有关。认识论属于哲学家庭里还没长大的“孩子”,科学属于已经分家分产独居的大哥。正因为彼此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纠缠不清,挥之不去的过去,所以我们在感情上是错的,所以知道了,错了,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爱恨交织,纠结命运的味道,也道出了为什么今天大部分人普遍知道真相。如果真的把这个理顺了,就不得不说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领域,学术史。纵观人类的图景,不难发现,科学来源于哲学,心理学也来源于哲学。可以说,哲学不仅是科学的前身,也是心理学的前身。这一切,在整个学术史上,都显得那么“悲壮”。因为逃离哲学的科学不仅坎坷,背后还包括很多学科兄弟。今天我们要讨论哲学。至少专业领域有句话叫“哲学是学问之母”。当然这是喜欢哲学的人爱提的东西,但这确实证明了至少世界学术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个缩影。人类最早研究的是世界,是关于整体观的思想和观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思维方向几乎是一致的。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起源,后来人们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救国没有实际意义,转而研究人类自身,如心灵、灵魂、辩证法等。在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三贤中,亚里士多德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最为深刻和广泛的。亚里士多德展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科学家和哲学家试图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之后,许多科学家放弃了提出完整体系的尝试,转而研究具体问题。也因为这家伙太牛逼了,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为古代的黑格尔。他的作品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400到1000本,主要有工具主义、玄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这不仅是让后人失望,更是到了当场昏厥的程度。所以也有传言说这些东西不是他一个人写的,是他的学生写的。简单来说,科学家已经放弃了与哲学合作的尝试,放弃了完全解释世界的内在傲慢,基本明白研究整个世界是哲学爱做的事,科学会回去做自己的事。这样,桥归桥,路归路。科学自然会被分割开来,分庭抗礼。但是,科学是很有战斗力的,但是科学并不决定一切,因为它也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布鲁诺被烧死了,科学赢了。这场战斗持续了数百年。之后很多学科都遵循类似的树轮。事实上,科学诞生并显示其有效性的原因有很多。一门新学科要取代旧学科并取得成功,需要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等诸多前提和条件。科学战胜了神学,历史并没有马上走向科学的道路,而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证明了这一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学校之间互相争论是一种智慧的发展和延续。但是,正是因为早期的这种无知和混乱,也因为竞争、纠缠、交织的发展,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体系得以更新,思想得以交替。但因为后来的发展,为了以后更好的进步,他们选择了“分开”。如果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只是符合科学规律。那么,今天的社会、科学和哲学是什么关系呢?你为什么纠结?现在清楚了,为什么现在想不明白?从历史发展来看,哲学是科学的导演。因为哲学本身就是对科学的宏观把握。科学是哲学的具体实践,是对具体规律的重新认识。这里的哲学概括是相对于科学的清晰性和准确性而言的。准确是为了弄清事物的本质,但也可能限制认识的不断发展和探索。概括性有助于统一彼此的交流,达到相对相似的一致性,便于交流。所以,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和争议性,哲学和科学都具有过程性、可变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有时一个是一个,另一个是两个。有时候也不是一两个,一直在不断探索,积极求真。认识论的胎毒:持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观点的人大多不理解这一点。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就是不明白什么是科学概念,什么是科学,然后在这些人中间,“科学”只是变成了反驳别人的工具。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辩论中,其本质是以科学对抗科学。真相本身不重要,口号更重要。这其实是文革口号的一种胎毒,用阶级政治哲学和政治观点来解读科学。政治哲学自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回到人类历史的原点,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欧洲。据资料显示,在宋代,中国人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了。如果单纯用生产力来衡量,那么资产阶级革命必然发生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同时,大英帝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时,其GNP并不比中国高多少。我们如何解释这种情况?无法解释,也只能解释。因为历史总是那么无情,不是某个理论定下来的,所以必须走。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忍不住想,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你从哪里来,去了哪里?英国革命前有文艺复兴,各种学术思想高度发展。而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社会的早期民主阶段虽然原始,但包含了800年的城邦民主思想。当然,光靠思考是没有效果的,但是思考可以引导生产力,思考,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群体的走向。在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学术的生成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说到治天下,往往是萧条时代。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学术上的“萧条中治天下,乱世中兴”。从我们社会的历史出发,至少可以观察到,如果社会科学薄弱,自然科学发达,往往是大多数人过得不好,而专制、反智、愚昧的思想挥之不去,完全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比如文革,过得不好也是事实。而那些高喊“唯物主义”、“只有科学”或者“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的人,可能就像历史上的罗伯斯庇尔。当谈到所有对手被送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也许是下一个,下一个是谁?反正我遇到这种情况,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不想留下来,逃跑,我真的不行,只好选择闭嘴。这也将是一个可怕的时刻。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谈谈科学本身、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而不是“唯一的”科学;愿意讨论少有人探索的科学过程,而不是科学结果;愿意谈一个活的、发展的“学科”,而不是准备挥舞一把死的“科学”利剑,残忍地扼杀科学。人间正道是沧桑。人只有认识到自己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才能发现自己的渺小,才能发现时间的河流和宇宙的浩瀚。科学的方式:如前所述,单纯的纠正别人的观点是没有意义的。坚持用哲学认识论和政治背景去评判别人,进而否定别人,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符合当前事物发展的现实。所以我们之前讲了科学的定义和历史,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科学本身的分类:科学,如果按照运行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按研究范畴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然还可以再加一个,就是人文。在这里,科学本身并不排斥理论,而是承认理论科学。换句话说,科学是建立在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人类历史的理解之上的,同时肯定了理论和实践的二重性。至少可以这样理解,科学的学术领域本身就不同意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说法。这就是科学本身的态度。今天,我们习惯于用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来认识世界,这恰好是学科与落后交织的产物。比如我们看到笛卡尔当时的科学观,就会觉得把人和机器相提并论是多么的可笑和荒谬。那么,如果我们还习惯用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来看待科学,解释世界,后人会不会看起来很可笑?答案是很有可能,也应该是。心理学,科学吗?那么,心理学,科学吗?心理学是指生物体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这是心理学的基本定义。虽然可以称之为定义,但是读起来还是挺混乱的。因为一个定义其实包括两个词: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反应。也就是说,心理本身其实就是过程,是发展的,是变化的,甚至是模糊的。只是这个学科面对的领域是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完全的自然界。只要亲身经历过,就不难感受到其中的细微差别。这样看来,心理学无疑是一种科学。因为是通过分类,才能解释事物。结合科学本身的定义、解释和历史发展,心理学在这里是否科学的问题就成了不言而喻的结果。最后,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毕竟是丰富多彩的,多样的。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包括对心理学本身的质疑,可能更能促进更多有能力的人去反思、理解、渗透到生活中去。因此,这段文字不仅是一个家庭声明,也是一个介绍。我希望许多人会同意,也许,我希望许多人会反对。结论:本来想说心理学,不知不觉就扯到科学上了。这期间有哲学、科学、历史、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观点。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大部分都是已经被社会认可,被大众所熟知的大陆货(这个好像更多是因为我是个单纯的人)。而这可能是目前我个人写的最认不出来的文字了。其实在思考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问题可能不在于心理学,而在于科学本身。我,包括我们这个社会,都不是很懂。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句话:“病人告诉我的可能是正确的——很多时候我以为我是对的,我的病人是错的,但事实上,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发现我的正确是表面的,他们的正确是深层的。“所以,这段文字的意义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尝试,一种自我的咨询,是建立在自我患病、作为医学的内在反思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的。我不禁想到心理学上的做法:往往是一开始就瞄准一个目标,结果双方都误入歧途。但它总会回来,而且比预期的更满足。为此,此刻的我,与对方有相当一段时间的极度困惑。这样一来,最后的头重脚轻非常自然流畅,最初的问题也变得容易解决,不复存在,仿佛生命的洪流汹涌而来,原来的症状就像一块鹅卵石,被掀翻,融入了生命本身的河流,生命又恢复了原来的新鲜。当然,似乎通过这段文字的媒介,清楚地说明了另一个社会心理现实:一个不愿意深入理解科学的人,在愿意学习心理学之后,自然会失望,因为心理学看起来和其他学科一样恶心,一样连贯。他选择离开心理是必然的。同样,心理学内部的各个学科,包括精神分析学、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等。,总是被各方质疑,觉得缺乏自然验证,进而推导出不科学的推论,却忽略了这些心理学流派仍然可以治愈心理疾病的事实。在社会层面,心理学变异成招魂术也就不足为奇了,披着宗教外衣,神秘星座横行。这背后,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