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
前苏联RPD轻机枪
RPD是苏联Jaegelev设计的a级轻机枪,二战后正式装备苏军,取代原有的DP-27轻机枪。但是,从1960开始,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已经将该枪换成了同口径的RPK轻机枪。
苏联海军陆战队步兵班,步枪是早期的AKM,支援火力是RPD轻机枪,但很快被RPK取代。
1943年,当苏联军方确定了俗称M43的7.62×39mm中威力弹后,开始了两个使用这种弹药的步兵武器研究项目,其中一个是后来的SKS半自动步枪,另一个是相应班用轻机枪的研制。
三名苏联工程师被要求提交他们自己的设计,包括瓦西里·杰格列夫、谢尔盖·西蒙诺夫和阿列克谢·苏达耶夫。1944对三种方案的原型炮进行了对比测试,认为杰加廖夫的设计最好,因此最终确定为1944 RPD。
RPD是俄语中рпд的罗马拼写,称为ручнойпулемётдег.
由于当时是二战的最后阶段,RPD准备大规模生产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所以参加战争为时已晚。
战后苏联忙于各种重建工作,所以直到1953左右才开始批量生产,武器交付部队。
然而,当卡拉什尼科夫的RPK轻机枪和PK通用机枪装备部队后,RPD开始退出前华约国家的大部分一线部队,所以就像SKS一样,RPD在苏联军队中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装备。
但是RPD在许多非洲和亚洲国家被广泛使用,并被用于战争。例如,越南战争期间,大量从苏联军队退役的RPD被提供给越共游击队和北越军队(但也有中国提供的仿制品)。
除了前苏联,其他一些国家也生产RPD。比如中国生产的56式轻机枪,朝鲜生产的62式轻机枪,其他国家如埃、波等也在6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RPD。
RPD的自动模式是空气制导,其闭锁系统与DP-27轻机枪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该枪不是依靠撞针上的斜肩来打开锁片,而是利用车架上的鞋锤两侧的锁紧斜面将锁片敲开,使其进入弹壳上的锁紧槽。
其他主要工作部件也由DP-27轻机枪改进而来,但弹药供应方式改为不可分割的弹药链。
全枪结构不算新颖,但简单易用。由于该枪使用的是“中级”子弹,是一种较轻型的带弹链的机枪。
RPD机枪有几种型号,但每种型号的变化都不大,即:
第一种——活塞套在风道上,不带防尘罩,手柄与机架刚性连接,随机架往复运动,风偏调节螺钉在仪表右侧;
第二种——活塞头放在活塞筒内,风偏调节螺丝在量规左侧;
第三种——活塞头放在活塞筒内,手柄折叠,框架不随意前后移动,子弹输送口和子弹链出口有防尘罩;
第四种——正式定义为RPDM式,活塞头放在全封闭的活塞缸内,活塞缸加长。插销后面有滚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阻力,防止插销弹跳解锁。弹药输送口和弹药链出口处有防尘罩,枪托内有缓冲器;
第五种——基本与RPDM式相同,将弹匣支架改为折叠式,平时用作防尘罩,在拍摄时起到固定弹匣的作用。在坯料的晶体附着筒内设置有多段通条。
RPD轻机枪由枪管、弹壳和枪栓组成。机架、锁定件、机器手柄、导气装置、再入装置、供弹装置、枪托手柄组件(包括发射器)、瞄准器、子弹链和子弹链盒等。
筒体外有四个圆柱形部分,分别固定准星座、导气箍和活塞筒。RPD不是为了快速换炮管而设计的,所以它的炮管壁很厚,可以在不冷却炮管的情况下连续射击300发。
弹壳为机加工件,其前端通过螺纹与枪管固定连接,后端通过连接销与枪托连接。壳体内部两侧有锁紧支承面、锁紧槽和机架导向槽,上方固定有甩壳挺杆。有一个连接发射器底座、杂志架等的凹槽。
RPD的击发机构为锤平移式,由机架上的针和锤组成。发射机构包括触发器;触发轴、铁电阻、铁电阻弹簧和发射器底座等。这种枪只能自动发射。
平时由于铁电阻弹簧的弹力,铁电阻后端抬起。当机架后退时,压倒了铁电阻,铁电阻刚好卡入机架的击发铁电阻槽,扣住机架,停在后方,形成蓄势待发。
压下扳机后,扳机前端压下挡铁,挡铁以其前突起为支点向下旋转,上框架上的击发挡铁槽被释放,框架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向前移动,自动循环开始。
瞄准镜由瞄准镜和标尺组成。瞄准镜由准星座、准星座蜗牛、瞄准镜翼和瞄准镜组成。十字准线尖端是圆柱形的。当它归零时,高度和水平调整都是对准星。十字准线底座上的分度间距为1毫米,十字准线的间距为1毫米。弧形标尺由标尺底座、标尺板、标尺弹簧片、U形缺口门、光标和水平标尺组成。
刻度板上刻有10长的刻度,每个刻度代表100米的距离。每两个长格之间有短格,代表50米的距离。为了方便设置轨距,轨距板的背面还刻有刻度;水平标尺用来校正方向,移动螺丝可以左右移动照片门。水平尺“0”字刻线左右有七格,每格对应的瞄准点偏移量在100m处为200mm,在200m处为400mm,以此类推。
RPD轻机枪的大部分分解非常简单,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推动听筒盖后端的竹笋,提起听筒盖;
2)从枪上取下子弹链,检查膛内是否有子弹,然后将枪栓送回前方;
3)拆除压箱后端的连接销、枪托和发射机组件;
4)将手柄向后拉,拆下框架和螺栓,进一步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