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进入太空的速度被高估了?
2010年,日本发射了第一颗金星探测器“曙光”号,这也是亚洲第一颗金星探测器。虽然一路失败,但它在延迟了5年后终于进入金星轨道,成为目前唯一在轨的金星探测器。不算美苏争霸的面子工程,金星探测器主要在这里。然而,有一个好消息。2021年6月,美国宣布将在2028 -2030年发射两颗金星探测器。欧洲不甘心后,也宣布2030年后发射金星探测器。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人类的金星探索计划了。最后一个小知识,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经常出现在月亮旁边,肉眼可以发现。第五,木星。
可能是因为金星上用力过猛,木星受到冷落。不算20世纪70年代飞过木星的几个美国深空探测器,第一个真正的木星探测器是1989年美国的伽利略号。伽利略号于2003年到期坠毁,随后直到2016年,美国朱诺号探测器进入木星轨道,开始接管,成为第二个木星探测器。目前计划延长服役至2025年9月,是目前唯一的木星探测器。但是将来木星会比金星更热闹。先是欧洲的木星冰月探测器计划在2022年6月发射,然后是美国的木卫二快帆木卫二探测器计划在2025年之前发射,然后是中国2030年的木星探测计划都在十年之内。朱诺号已经拍摄了许多壮观的木星照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找找。第六,土星。土星甚至比木星更荒凉,它不是一个路过的探测器。唯一真正的土星轨道探测器是卡西尼号,是1997和17国家合作的。堪称人类最豪华的地外行星探测项目。卡西尼号前后二十年提供了土星的详细信息,最终在2017耗尽燃料撞向土星,结束了辉煌的一生。另外,木星和土星都是气态行星,不要想着着陆。不如用手机和镜头改装的地球设备欣赏一下自己拍的土星照片。第七和第八,天王星和海王星。著名的旅行者2号,1977年发射,一路跑到太阳系外,沿途经过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然后跑到太阳系边缘。我很惭愧,旅行者2号是人类唯一造访过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器,而且是在30多年前,我们才瞥见它的一瞥。第九,不是冥王星。尽管冥王星不再是行星,旅行者2号还是看了一眼。此外,美国2006年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以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快速度冲向太阳系边缘,并于2015飞过冥王星,首次捕捉到冥王星的大量细节,拍下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以前认为冥王星之后太阳系就出局了,现在的太阳系和小学课本上的太阳系已经大不一样了。冥王星停留的边界被称为柯伊伯带,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小行星,甚至还发现了一颗质量比冥王星大27%的小行星,于是冥王星被逐出九大行星,成为矮行星。人类对这里的世界知之甚少,柯伊伯带到底有多少小行星还是未知数。有趣的是,在2016年,科学家发现有6个天体的轨道异常,它们的倾角相同,朝向太阳的角度相似。这种情况自然形成的概率只有0.007%,99.993%很可能是受到附近一颗大质量行星的影响。经计算,这颗未知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10倍,公转周期为1 ~ 20000岁。它很有可能是太阳系第九大行星。但是因为离太阳太远,几乎没有反射。在又黑又宽的柯伊伯带中找到这颗质量是地球10倍的行星,比大海捞针还难。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没有希望。虽然太阳不能照射到这里,但是太阳的引力仍然可以在这里占主导地位,所以柯伊伯带仍然属于太阳系,所以太阳系应该是这样的:还没有结束。你可能听说过柯伊伯带外有奥尔特云,可怕到要用光年来衡量,但也是在太阳系的控制之下!那是题外话。总之,太阳系大得离谱,有九大行星,但我想都不敢想去老九。只有中美敢吹嘘老八老七的地盘,说20年内要去看看。老六老五更热闹,至少在档期上。老二和老大太固执,现在门前冷落,偶尔有访客。老三就在你脚下。只有第四个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顺便嘲讽一下那些吊死外星人的电影:这样的话,如果外星人有能力来地球,人类还打什么?再说,既然人已经穿越了星系,为什么还要占领地球?地球上这点油够他们飞行吗?被加持的火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太阳系里游荡,比如小行星探测器。这家伙也可以顺便探索行星,但毕竟是兼职,呆的时间短,工作少,不在讨论范围内。第二种是相对固定的绕行星轨道,一般称为轨道探测器、轨道探测器等。如果你想深入研究行星,你必须依靠这个,每天工作。第三种是把家伙直接送到星球表面,密切合作。为方便起见,我们粗鲁地称不动的着陆器,如在火星上打了个洞的美国洞察号,可动的火星车或漫游车,如好奇号、锲而不舍号和祝融号。就实现难度而言,巡视器>:着陆器>:环绕探测器。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水、金、木、土、天、海,加上冥王星,只有两个轨道探测器还在运行。火星呢?抱歉,还有八个轨道探测器,三个火星车和1着陆器在运行。你说,地球人是不是太偏心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发射了49颗火星探测器(包括失败的),其中41是美苏的杰作,虽然苏联的18全部失败。
美苏之外的八次发射分别是:俄罗斯:1996,一次发射,落回地球失败。2011,又发了一个,顺便接了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掉回地球了,但是失败了。日本:1998发了一个,直接飞了,没了。欧洲:2003年用俄罗斯的火箭送一个,掉了一半,一半至今还在运行。2016用一个俄罗斯的火箭再发一个,然后就减半了,然后就扔了。从那以后它的一半一直在运行。印度:这位大哥要好好说。2013年,印度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这对于印度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至少超出了外界的预期。西方媒体纷纷加入,甚至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发明。一时间,印度航天工业大有吊中国的势头。实际上,印度火星探测器的科学载荷只有15kg。有了这个设备,你就别指望做什么大事了,典型的网络名人景区打卡抢头奖。与中国田文一号相比,仅高分辨率相机就重达43千克。但即使火星撞入,美国人也尽了很大努力帮忙。印度探测器的深空测控全部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完成,相当于印度造了一辆汽车。美国帮助开车去火星,后者是火星探索的主要门槛。航天虽然是高科技,但在美欧熟悉的领域沾点光也没问题,只要你愿意付出。这也是印度多次领先中国的原因。印度不仅摘掉了亚洲第一个探索火星的帽子,还追赶上了中国探索月球的脚步。为了赢得一箭多星的世界纪录,一箭104颗星就像把一筐土豆扔上了太空,还计划在2020年先于中国发射一颗太阳探测器。后来说是因为疫情,外国专家进不去。你这样说印度太过分了。你要反驳几句:“承认印度领先就这么难吗?如果没有实力,你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阿联酋:2020年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大小约为印度。探测器在美国设计制造,由美国人安排。在日本发射,使用日本火箭,阿联酋参与了研制过程和后期的形象大使工作。可见,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中国:2020年,“田文一号”成功绕火星飞行,搭载它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可见,中美欧“绕火星”是靠谱的。然而,在“去火星”这件事上,欧洲人只有一半是可靠的。2003年丢失的一半是一个着陆器,Beagle 2,着陆时坠毁,4块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完全打开,导致天线无法展开,失去联系。2016掉的那一半也是着陆器,掉的太快直接坠毁爆炸了。欧洲人不信邪,决定2018再发一个,后来拖到2020年,再拖到2022年...原因是降落伞没有工作,他们担心它会再次损坏着陆器。没办法。最后,我还是求助美国老大哥吧。美国的机载系统承担了这项工作。终于可以放心2022年去火星了。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成功向火星表面发送了10个探测器,其中9个来自美国,包括4个固定着陆器和5个移动漫游器,1个来自中国。这里所说的着陆器不包括把火星车送下来的着陆器,而是指被送到火星上单独工作的着陆器。新来者报告说,七大行星的名单几乎已经完成。最后他们逐国检阅,感受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的地位。如果粗略算一下人数,美国第一梯队,欧洲第二梯队,中日第三梯队就不用排队了。注意,这里指的是行星探测,不包括其他太空探测、探月和地球卫星。很多人听到自己还在“第三梯队”,没能压过欧洲,都会很担心。没事,我们有办法进入第一梯队:按体重。用利息还清历史债务的分量就像一个国家的GDP对于飞船来说,它的体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很多事情。火星上谁胖谁瘦?欧洲,两个。2003年的火星快车,总重1120kg,是一次功能齐全的开荒之旅。它带了七件装备,共计113kg,外加一个60kg的丢失着陆器。2016的痕量气体轨道器,总重4332kg,重点分析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和痕量气体,功能非常具体。总装备是113.8kg,加上一个577kg的爆炸着陆器。美国,有点过了。先说登陆火星:2011发射的火星科学实验室飞船和2020年发射的毅力号飞船,两者总重约4吨,简单交付,分别将899公斤的好奇号和1025公斤的毅力号送上火星地面,尤其是毅力号,着陆姿态极其潇洒。然后就是火星周围的圈:2014的MAVEN,2.5吨;MRO 2005年2180公斤;奥德赛2001,725 kg。这三个都不重,但是目前还在跑。现在轮到中国上台了。田文一号总重量为5吨,包括1.3吨的着陆器和240公斤的火星车。这笔款项是一次性支付的历史债务和利息。也是一次开荒之旅。田文1号有一个综合任务,有13设备,7个在天上,6个在地面,研究火星的地形,土壤特征,地质结构,磁场和大气环境。这些13设备的参数都是开放的。不满足于单纯比较体重的同学可以把设备和欧美的设备一个一个对比,但是这个工作有点累,我就不替他们做了。总的来说,单项技术领先世界没问题,但是完全挂美国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