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没有李白杜甫。曾巩是用来编数字的吗?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它们是以什么命名的?必须以散文的写法命名。但是为什么是“八个人”而不是“七个人”或者“九个人”呢?而这“八个人”里为什么是他们这八个人,而不是其他人?

这八位大师是: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前两个是唐朝,后六个是宋朝。李白杜甫为什么进不了唐宋八大家?这个问题大家应该早就知道了,因为这篇评论是关于散文而不是诗歌的,所以严格来说应该叫“唐宋八大家散文”。

明代学者游助在《八大家集》中首次使用“八大家”一词。从此大家默认了以下八个文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当时游助并没有把这八位大师分清楚等级,但后人在提到这八位大师时有不成文的习惯。

大多数人把韩愈排在第一位,柳宗元排在第二位。这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两位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欧阳修、苏轼并称“千古四大文学家”。其次,每个人都习惯把曾巩放在最后。事实上,很多人一直对曾巩为什么入选唐宋八大家有疑问,甚至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人物。

真的是这样吗?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唐宋时期的散文家虽然没有诗人多,但八个人没入选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连范仲淹都没入选。而且,由于唐宋八大家是明初提出的,明代爱质疑的文学批评家杨慎等人也没有质疑过曾巩的选择。

他是古文运动的骨干,主张写文章要“文前之道,文道结合”,在当时是非常有见地的。其次,虽然他的诗并不出名,但他的散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值得称道的。曾巩的散文题材广泛,有庙堂笔记、学术笔记、人事杂记、工程建设,这在当时很少有人能做到。

毛坤对前后七子“文学必是秦汉”的观点很反感。为了挑战它,他特别选取了韩、刘、欧阳、、、王安石的八篇文章,汇编成《唐宋八大家笔记》,力图倡导和宣传那些取六经之精华的八篇文章。

所以一开始就选择曾巩和苏洵而不是范仲淹,很可能只是游助的个人喜好问题,说明不了什么。但在明代中期,学者唐顺之在编纂《文辨》时也采用了游助的观点,这说明当时大家都认同游助的观点。然后到了明末清初,这种说法一直没有被打破,再次印证了八大的评论大行其道。

事实上,曾巩和他的好朋友拉拉经常谈论他们的日常工作。但从文本上看,却充分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基本上文中的话都实现了,简单自然,在文中真的很好。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个“局帖”确实可圈可点。帖子里的小字很强,这种字体和雕版印刷的差不多。喜欢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诗人李白也有一个帖,名为上阶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