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道德教育范文

中学教育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这就要求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我推荐的一篇中学教师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教师德育范文:中学教育中的德育重建

首先,道德教育的重建将面临许多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德育的重构也会受到这三个因素的制约。只有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学校环境因素对道德重建的影响

首先,应试教育引发的重智轻德观念不利于德育重建。其次,部分教师道德修养低下,不利于学校德育的重建。第三,缺乏可行的学校德育评估方案也是不利于德育重建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德育工作只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并没有渗透到工作中去。一直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可有可无。

(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重生育轻教育,最能说明家庭教育的现状。现在的父母每天只关注赚钱,觉得只要努力赚钱,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过分满足,逐渐让孩子形成了排外、自私、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的不健康心理,更别提孝顺父母了。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学校是主阵地,社会是大舞台。各种社会现象为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提供了温床。因为人们太善于保护自己,太注重保存理智,所以似乎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无能为力。此外,电视媒体和娱乐传播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很容易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

二,重建学校德育的措施

鉴于影响道德教育重建的诸多因素,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素质。

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才能使德育真正成为水之源、根之树。

(二)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顺应时代,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增添新颖生动的德育素材。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德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氛围会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学校要重视德育的硬件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好地体现德育内容。

(四)注重修养教育,加强忧患教育。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做好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品德的形成,增加吃苦教育的内容,以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员德育的理念。

坚持五育有限德育的原则,把德育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使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六)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学校、家庭的沟通,全程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德育更有成效。

(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整顿文化娱乐市场。

各方齐心协力,给孩子们一片净土,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总之,只有全社会树立全民德育的理念,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担德育责任,德育才能真正重建,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中学教师德育范文:培养中学教育创新人才

一、中学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来说,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追求应该紧扣基础教育这个根本。中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开发。因此,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人才的出现奠定基础,培养中学生创新素养的目标是促进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基础主要是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基础做起,培养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和方向。基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前奏,具有为学生成长尽可能输送全面营养的功能。基础教育的基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他们不应该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愿望强加给个别学生,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再次体现在培养学生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基础、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创新顽强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无论是从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创新人才的角度,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中学生创新素养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共同的价值追求。但从现实来看,家长和社会在观念和行为上都很难跟上培养创新人才的步伐。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度关注,导致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视减弱。家长和社会在观念上的滞后,反映了价值引导的缺失。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关注点是什么?高分?高回报?出于功利目的,缺乏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导向,不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爱好和创造意识,不能固化在一个模子里。要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人?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氛围,特别是要突破教育机制体制的局限,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与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中学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与路径

(一)用办学理念统一教育教学,更新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

现阶段中学教育的观念还停留在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化而忽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中学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中心,从教师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要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使新的教育观念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校内部,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清除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障碍。比如在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上,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原来的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扩展到了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

(二)要吗?竹笋项目?以此为载体,释放学生的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活泼的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数千万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初,陕西师范大学附属高中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竹笋项目?我们的基地学校为我们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竹笋项目?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潜力的高中生参与大学实验室的项目研究,由大学专家指导高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高中生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拓宽了基础教育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依托学生兴趣领域的发展及其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独特的思维视角,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3)以国际视野审视基础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学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与交流、实践经验、感受与感悟方面要着眼于世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教育成果。只有这样,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与国际接轨,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不会局限于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才不会坐井观天。教育教学方式和办学理念要敢于超越,要有国际视野,不安于现状,不自满于传统圈子,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底,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经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术专家的严格评审,获得了剑桥国际中心资格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国际本科基金会xi安考试中心资格,成功创办了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这一民办国际教育机构。学校承担考点相应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学生可以在本校修读预科和A-LEVEL,申请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近2000所海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将国际课程和预科引入中国,外籍教师全部小班授课,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提高了学校的品位,开辟了学生出国留学的渠道,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有效地交流了中外基础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四)以社团和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构建胜任力模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将课外活动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课外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作为中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学校学生社团日益活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团活动对学生特长的建设将更加直接和有影响力。目前,学校有30多个社团坚持每周五下午开展活动,尤其是模联社、英伦风采展示社、星座文学社、青少年体育社、模联导航社、戏剧社、机器人制作社、网络设计社较为活跃。此外,通过开展科技节、体育艺术节、文化节等各种活动,挖掘特长生,吸引各种社团,提高生源质量。定期邀请著名学者、书法家、企业家等各领域知名人士授课或给予指导,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鲜明的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学校鼓励学生在社团的各种活动中积极担当各种角色和职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区的各种职位由学生担任。在2013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院学生表现优异,获得优秀奖。在商界活动中,我校与中信银行合作,不定期组织学生在中信银行担任相关职务,参与各种商务谈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重塑学生创新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寻找关注点,根据关注点培养创新人才,是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路径的有效途径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创新的道路上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中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当好引路人,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及时纠正。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更加注重引导教师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遵循科学界定师生角色的基本原则,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主要探索和实践小组合作、情景设置、案例讨论、提问等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客观需求,中学教育正逐渐向更有针对性的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方向转变。从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出发,逐步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目标、措施和培养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和各种教育资源,在细节中渗透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意识和兴趣,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大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