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从一介平民到清末名臣,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6岁入学。但曾国藩在我们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甚至有点笨。你可能听过这样一个关于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学习很努力,但是有点笨,学的比较慢。一天一个小偷去他家偷东西,曾国藩正在背文章。于是贼躲在梁上,想着等曾国藩背完书睡了再偷。谁知,曾国藩背了好几个小时,半夜也没背出来。躲在房梁上的贼实在等不下去了,干脆跳下车来,对曾国藩吼道:“你这种笨蛋看什么书!”然后我把文章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然后我就走开了!
当然,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还有待考证。但比起同辈人,比如他的同僚张之洞、胡林翼,甚至他的学生李鸿章,曾国藩的资历实在平庸。他考了七次,到了265,438+0岁才考了状元的倒数第二名。23岁考中,27岁宫考排名前三42。相比之下,张之洞13岁为秀才,15岁为举人。
与曾国藩相比,他的父亲曾麟书就没那么好了。他父亲43岁才被录取为秀才。但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是无微不至的。父亲母亲江早年对曾国藩影响很大,母亲刚强贤惠。曾国藩继承了母亲坚强倔强的性格,从小就跟父亲在一起,父亲从早到晚读书给他听。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曾国藩日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是理所当然的。
1838年,曾国藩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前三甲第四十二名,被封为国子监进士[shù]。从此,曾国藩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了他为朝廷效力的一生。
在翰林院的日子里,我虽然从事着闲散的文书工作。然而,他坚持学习,自学了12门课程。我一直写日记,直到去世的前一天,可见曾国藩的毅力非同一般。上帝会眷顾那些努力工作的人。1842年,曾国藩被派往四川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正是因为他这次工作努力,清正廉洁,赢得了同僚们的称赞。回京不久的曾国藩,在老师张穆阿的推荐下,当上了文远馆的校监,随后几年,曾国藩官运亨通,渐入佳境。
此时远在广西的洪秀全,命运与他完全不同。在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广西山区,社会动荡为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创造了条件。他创办了“拜神会”,开始在广州、顺德、广西等10多个县进行传教活动。在晚清封建政权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洪秀全高举“和平”大旗,创造了一个有田、有米、有粮的崭新世界,在组织和动员群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终于在1851年1月,这一天是洪秀全的生日。杨、、冯云山、石达开等人在金田村宣布正式起义,建立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的第三天,太平军东进,来势汹汹,连连击败清军。短短一年时间,太平天国的势力已经从广西渗透到湖南。太平军来势汹汹,在越州安营扎寨。同时,他们在吴三桂得到了大量的军械炮台,使他们战无不胜,很快攻占了武汉。清政府一方面紧急调整军事部署,另一方面号召各地练就乡村勇气,保卫家乡。
1853年,42岁的曾国藩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面对清政府的撤退,咸丰帝给湖南巡抚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正在家中服丧的曾国藩在湖南培训村民。对于是否接受圣旨仍犹豫不决的曾国藩,最终勉强接受了应永公使的任命。
曾国藩上任后,对未来的新军并没有一个成熟的规划,但还是看到了军制中的一些问题,于是开始改革军制:一是募兵制取代了世界军制,二是“兵属国有”变成了“兵必有之”。曾国藩也有自己培养项的办法。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锻炼、表现、巡视、点。相比八旗绿营中的各营,除了训练紧张之外,每天点名两次,站在城墙上也是湘军的特色。这些都是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采取的措施。
湘军也付给士兵丰厚的军饷,但为了解决筹饷难的问题,湘军采取了发半饷的办法,通常只发50%,其余的钱往往拖欠数月甚至半年。如果有士兵擅自离营,欠款将被没收。这种做法既减轻了涨薪的难度,又防止了士兵逃跑,还能吸引大量农民和学者参军。
湘军水师是在曾国藩迁到衡州后开始筹建的。他发现衡州城内的蒸水和湘水汇合处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王觉安和王士泉的帮助下,他成功地招募了一个精通水师的人才:彭玉麟。这时,项水师也建好了,前来参军的壮丁有两三千。不到一年,一支水陆两师的安湘军就建成了。曾国藩暗暗欢喜,准备加足马力训练两军,争取早日练好,然后上朝奏事。
他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另一位著名的晚清名将江忠源,江忠源很快就讲给了皇帝。结果皇帝发了一道圣旨,要求曾国藩马上去外省。但曾国藩坚持不出省作战的原则,拒绝了咸丰帝的命令。这虽然让曾国藩为自己随后的军事胜利赢得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但却抛弃了师友之谊。湖广总督、曾国藩的老师吴文蓉多次派人去救他。曾国藩回信拒绝,反复说现在仓促出兵不合理;他的得意门生、应永时间最早、最受清政府信任的江忠源危在旦夕,曾国藩只派了1000名新兵前去援助。最终两人战败自杀,给曾国藩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后面会继续分享曾国藩的个人传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阅读。下一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