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点

学习知识容易,转化为能力难;提问题容易,得到满意的答案难;评论别人容易,当场做起来难;责备同事容易,正确评价自己难。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识1

人口和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包括机械人口增长(人口迁移)和自然人口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基本面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低”):死亡率极高,预期寿命短,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增长缓慢。

传统型(“高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性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的区域分布:

世界各地:属于“过渡型”,正处于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为负增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略高,日本等大多数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现代”。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和相应的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缓慢增长阶段-过渡模式-过渡类型-巨大的人口压力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例较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

6.人口迁移地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中西部地区,发达国家的农村和城市中心。

人口迁移地区:发达国家的西欧、北美、西亚(中东),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区域开放度。

8.合理人口容量——适度人口规模一般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发达国家的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放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为什么?)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低于50%);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张和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域;b .改善城市交通和生活条件;c .保护和管理城市环境;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①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

②中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和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民营企业→工业化和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

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以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结构

功能区现状分布特征

商业区:占地面积较小,多分布在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这里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昼夜人口差异大,建筑高大密集。

工业区:占地面积大,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方向和河流下游,不断向城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居民区:占地最广,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方向和河流上游。高层住宅区和低层住宅区是背对着的。

12,不同级别的城市提供不同类型和范围的服务。

城市级别,服务范围,功能类别,服务水平,城市数量,相互距离。

先进城市有多大,多高,多远?

低级城市小,低,近。

高中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2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按投资额分类:粗放型农业(视天气而定);集约农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③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2.农业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和政策。

3.农业地理类型:①水稻种植(生计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②商品粮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3)大牧场畜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4)奶业(靠近市场)(5)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4.中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优势:

华南:水土流失(水热充足)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日照充足)

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宽阔)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5.中国农作物分布:①东农西牧;②南蔗北菜;

③南方水稻,北方小麦(冬小麦-秋播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播秋收-东北平原);

④气候湿润的茶酸性土壤(江南丘陵地区);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北安徽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三角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沿海平原、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和河南北部平原、黄淮平原、新疆南部等。

6.①原料型产业:新疆的甜菜或甘蔗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纺织厂。

②市场化行业:欧美在中国建设的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芯片厂(汽车厂)。

③电力主导型行业:铝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4)廉价劳动力为主的行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组装厂、皮带包边、制伞、制鞋厂。

⑤技术导向型行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厂、精密仪器。

7.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应布置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布局在河流下游。

8.传统工业区(煤铁资源丰富):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中国东北工业区。

9.新兴工业区(小企业或高技术水平):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和原材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产业转移方向:英-德-美-日-东南亚、拉美和中国沿海地区(更深入内陆)。

1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导致失业人数增加;

②对受援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13.促使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和低廉的土地价格。比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而不是因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是: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二)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3)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

(4)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⑤侨乡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潜力不足。

①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基础(主要是轻工业)先天不足;②科研实力不如长三角;

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4)工资和土地价格水平提高了;

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6,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2)加强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建设大珠三角城市群;

③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7,五种现代交通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价低,连续性好;

公路:灵活性好,但车流量少,适合短途运输;

水运:运量大,运价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管道:连续性好,输送能力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空运:速度快,但体积小,运费高;

18.港口位置:①河港宜选在河宽水深的地方(侵蚀岸侧);

(2)出海口应布置在水深(等高线密集)、泥沙淤积少、风浪小、地势平坦的地方。

19.商业中心的位置:①市场最优化原则要求其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2)交通优化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环路边缘或沿市区边缘的快速路。

高中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3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一、中国重要的地理边界:

1,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降水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南北方,水田和旱地分界线。

2.大兴安岭:400mm降水线,半湿润半干旱,农牧区,季风和非季风区。

三、主要地域特征

1,高原盆地——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强光不足热,河谷农业);

②内蒙古高原(风地貌、荒漠化);③黄土高原(风积、流水侵蚀地貌、土壤侵蚀)

④云贵高原(有流水的喀斯特地貌,多峰林溶洞,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塔里木盆地(风地貌、强光、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弱光足热,紫色土)

2、平原丘陵——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良田千里);(2)华北平原(旱涝、盐碱、沙尘暴),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生态植被恢复、退田还湖);④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红壤和红色沙漠)

3.中国资源分布:①南方:水电、有色金属、铁;②北方:煤、油、铁;

③西北:石油天然气;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电。

第四,跨区域配置资源

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②水资源跨流域配置——南水北调:③能源跨区域配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④西气东输所经过的自然带:温带沙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川气东输的天然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一条北路(主要是火电)供应京津唐和华北;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长三角;c南路(主要是水电)供应华南和珠三角。

动词 (verb的缩写)河流开发

①流域治理-修坝-防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淤积减少-波浪侵蚀增加。

②田纳西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水位控制、河道疏浚、防洪)。

答:→防洪、灌溉和水产养殖――农林渔等第一产业水平有所提高。

航运和旅游——第三产业的发展。

C: →发电(火电、水电、核电)→发展高能耗的铝冶炼、化工行业→形成工业走廊。

六、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方便,地处偏东,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②问题:山西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产业为主,非常单一;随着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度依赖煤炭的局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地表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③措施: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化工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纺织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搞好矿区复垦绿化,控制环境污染。

七。防治荒漠化

①荒漠化的本质——土地退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化、石漠化、次生盐渍化。

②中国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干旱和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③防治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建设防护林体系;

c、调整农林牧关系;d、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集中降水、暴雨);土壤(垂直节理发育的松散土壤);植被(稀疏)

人为原因——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

(2)水土流失的危害:(1)土壤的侵蚀(流水\跑肥\跑土),农业减产;(2)江河湖泊淤积加剧;(3)旱涝灾害增多。

③防治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恢复植被。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筑梯田、筑坝淤地——蓄水保土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土壤改良、选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蓄水保土

九、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①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雨林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力低。

(2)雨林在调节全球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雨林的破坏会加剧全球变暖,并导致雨林中许多物种的消失,这对全世界人类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③目前,对雨林最大的破坏来自农业活动(移民农业、过度耕种、放牧)和商业木材采伐(往往由跨国公司主导)。

④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生态系统:湿地(包括河流、湖泊、海滩、沼泽、珊瑚礁、红树林、稻田、水库等。)

X.地理信息技术

1.遥感技术(RS):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感知航空或航天器上的地面物体。技术装备: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申请:1。资源调查:2。灾害监测和环境监测:(水污染、森林病虫害、大气监测和天气预报、旱涝灾害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

2.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技术设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应用: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评价和预测、表达和应用。

3.全球定位系统(GPS):使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及时导航和定位的系统。技术设备: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应用:用于军事和交通旅行的导航和定位。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文章;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

★2020年高中地理重要基础知识点汇总

★总结讲解一些人文地理的知识点。

★人文地理复习方法

★高二人文地理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文地理复习方法

★整理高中地理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是必修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