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飞云江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历史越详细越好。
非云渡口位于飞云江下游,北码头在瑞安城关南门,南码头在非云镇马道村,距离1,000米。自古以来就是浙闽的交通枢纽。这个千年的渡口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曾荒凉繁华。现在,它作为瑞安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悄然为瑞安人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宋元:一根小芦苇迎风而起,借势动客。
南宋时期,温州的商业贸易日益繁荣,飞云江流域及沿海地区的客货运输相应发展,飞渡的渡业开始兴起。元朝以后,飞往江南岸变得日益繁荣,飞往杜云变得繁忙。但由于飞流河宽阔湍急,民间木船抗风能力差,事故频发。生于宋元之交的林景熙在《飞云渡》诗中写道:“地广人稀郡少,隔秋荫。帆分南北,潮声变古今。断峰僧塔远,初一海门深。小芦苇从风中升起,利用它来感动顾客。”民间还有一句谚语:“飞云江十关,皆是鬼门关”。元祐六年(公元1319年),一场暴雨翻船,淹死了很多人。县令赵凤仪祭河后,督建10渡口,飞云渡安全形势有所好转。当时的摆渡费是每人2 ~ 3个铜币。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修建飞云江南北码头,飞云渡由原来的杜敏改为官渡。官渡雇佣渡工,渡工费收入用于支付渡工工资和渡船修理,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后来由于日本海盗的骚扰等原因,政府补贴难以兑现,导致渡船年久失修。人太多船太少,再加上管理不善,轮渡拥挤不堪。往往摆渡人为谋取私利,每到中流就拦下官船勒索钱财,被称为“挂马挂蹄”,造成交通堵塞,安全堪忧。
明:你不用担心天道的极限。今天,北方和南方永远是一体的。
嘉靖二十九年,刘基为瑞安县令。为恢复正常交通秩序,对10渡船进行了改造,编号,并在每艘船上悬挂写有渡船名称的木牌,便于监督。同时聘请12名60岁以上诚实负责的村民,分南北岸,每人每月值班5天,专门巡查。设置100面的小卡,每艘船10面。牌上有船号,规定每艘船每天往返10次,起于黎明,止于黄昏。如果发现杜甫勒索乘客,值班村民会陪同乘客向县衙报告,县官会对其枷号进行处罚;村民不举报,就有罪。
由于措施得当,管理有序,渡口的混乱状况得到了改善。有林挺的诗《飞云渡》为证:“新起泥巴路,白沙冲十里长堤,有何功劳。病涉无诗苦叶,候法有客倚仙茶。春雨过后,夕阳斜照河面。汤汤不必愁天,今日南北始终一家。”
清:渡口水满,景色依稀如钱塘。
明朝后期,连年战乱,政治混乱,财政匮乏,人民生活窘迫。由于资金短缺,飞云渡在官渡停办。清康熙十六年(1677),官渡改为益都,并鼓励陈科捐钱。助理将军刘顺福捐了钱,买了38艘渡船。后来由于经费难以延续,康熙十九年恢复民渡,渡费为每人3-5枚铜钱。如遇河面有风,摆渡费增至1枚银币(10枚铜币)。二十四年,知县范永生扩建渡口,增设渡船。
雍正九年(1731),天竺僧宗彝捐寺地100亩,养田30亩。除了纳税,他还租地买了27艘渡船,原有的渡船被拆毁损坏,共造了40艘渡船,停泊在南北两侧。还约定每艘船载30人,载客1人,每人收摆渡费(即1块铜板)作为摆渡的钱。
乾隆四年(1739),经浙闽巡抚郝玉林批准,政府将330亩农田划拨给归义都公用,土地租金收入作为渡口。至此,飞云渡的日常开销已经有了保障,益都运营正常。乾隆十年后,恢复人民渡江,渡江费与康熙十九年相同。同年,云烟和尚集资在南岸修建了码道,把一块石头变成了一块石头。飞云渡焕然一新。
法律的长期实践带来了弊端。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于放松了对非云渡口的管理,致使渡口年久失修,为谋取私利,渡船经常超载,乘客往往是第一次拥挤,最后酿成大祸。今年6月,“晚上江豚在浪底咆哮,长江波涛翻山越岭,伤了几十个同船人,一会儿都是浪中鬼!”(余郭顶《姜云翻船叹》)
痛定思痛,从嘉庆十二年(1780)秋至十三年夏,谭、知县张德秋相继捐资,士绅集资扩建飞云渡北岸的码道(今同里布码道),宽8尺5寸,长30尺。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俞樾在《复舟归杭过瑞安》中感叹非云渡口风景如画:“非云渡口满水,扬帆海外。大江风行十里,景色依稀如钱塘。”
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杨文斌重修非云码头道路,禁止他人占用杜宪岩头码头。此时摆渡人勒索乘客,摆渡费高达1 ~ 2银币。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瑞安吴发起创建益都改良会,整顿章程,加强管理,免收过街费,并将南岸码道宽度由8尺增加到2尺多,并新建北岸候渡亭一座,亭名曰:“宁少住,见南浦非云,西山雨巷;请快渡,乘两边风,乘两边潮。”
从容飞渡浪花不足为奇,一起过桥也是存在的。
民国四年(1915),项向造等人创办的瑞安同济轮船公司将永瑞江引入飞云渡,称之为渡口,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木船渡渡飞云渡的历史,开创了动力渡渡的新纪元。18年8月,政府拨款重修北岸庭院路,修建南岸庭院路和非云馆。2009年6月至32日,非云渡口南北两岸的代码路、非云亭及其周边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满目疮痍,轮渡服务时断时续。抗战胜利后,县公产整理委员会拨款修复。当时非云轮渡的价格是民国四年每位乘客3铜钱,民国十二年4铜钱,民国二十四年6铜钱,民国三十四年(1945)直到解放前夕,币值暴跌,才改为实物征收,每人每艘轮渡征收1 ~ 2枚鸡蛋,导致了非云轮渡史上实物征收的奇特一幕。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开始整顿同济轮船公司,这是飞云过江,人过江。1950 65438+10月1,招商局轮船公司温州公司贺锐安同济轮船公司合资经营飞云渡,日均收入87元,盈利27元。1958 10年6月,瑞安船务公司成立。此后,南北海岸的堆场、引桥、候车室多次改建扩建,增加了渡船。1978年冬,第一艘400人、150马力的钢质渡船投入轮渡服务。1979增加夜间轮渡,1982至1985增加2艘钢质轮渡。1985年又增加了两艘46吨位、180马力的滑板车渡船,每五分钟就有400多艘滑板车通过,每天有3万到4万名乘客通过,比50年代猛增了3倍。真的可以说“从容破浪飞,波澜不惊。”至1986,飞云渡拥有6艘钢质渡船,占地面积480平方米,是瑞安港区最大的客运码头。
1989非云大桥开通后,过非云大桥的旅客数量锐减,但直到现在,两岸仍有部分民众更喜欢乘坐轮渡上岸。“飞云江大桥太挤了,轮渡又方便又便宜。”一个挑着担子的老农说。据轮渡经理陈立平介绍,由于轮渡费低(非云轮渡费1.5元)、转场方便等优势,加上飞云江大桥车流量剧增,近年来非云轮渡客流回升,每天约有6000人次通过。
桥随渡而生,渡因桥而衰,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规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桥梁立交的选择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桥梁立交的共存成为必然。在今天的历史中,费像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年轻女子,以冷漠的姿态为瑞安人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