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家长都有同样的教育经验:只有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发现身边很多家长都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很少照顾孩子。他们喜欢学习,管理时间,调整学习计划。

所以每当我遇到为如何控制孩子的学习而焦虑的家长,我都会告诉他们,“好像学霸的家长都说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对我说:“那只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生来就是学霸道的。”

孩子的内驱力真的是天使宝宝的抽奖吗?

其实学霸的父母也不是在放任自己。在他们父母的经历中,有很多相同的核心理念和围绕这些理念使用的教育方法。

也许,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没有人知道。然而,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尤其是当它表现为一个群体的一致认识时。那么,至少肯定是值得学习和尝试的。

梅·石清是最近出版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的作者,她有两个学会欺负人的兄弟姐妹。

钱姐姐,2017同时被北大和港大录取,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四中优秀毕业生”,北大双学位学生。弟弟钱小能,是一名初中生,北京市海淀区“三好学生”。两个孩子都具备“别人家的宝宝”的优秀特质:见多识广,身心健康,有人生理想,自律。

作者没有说“我什么都不在乎”,而是从7个方面20多点分享了她的教育理念。

这些方法很多都和我平时从学霸家长那里听到的想法惊人的一致。

今天挑出几点来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内驱力。

“学霸”孩子有一种* * *天性,就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会有意识地督促自己好好学习。在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时,我会迎难而上,甚至喜欢接受挑战越打越勇敢。终于攀上顶峰。

这种不屈不挠的力量,是孩子自己不断散发出来的,我们称之为内驱力。

如果你曾经坚持跑步健身,学习英语,实现梦想,那么你一定经历过这种内心对生活的追求。它让你把困难看做生活的乐趣,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

内驱力可以调动一个人用他所有的力量去不断学习和探索他感兴趣的点。

很多家长自己其实也体验过“内驱力”,但是到了孩子身上,就没有信心了。

作者认为:“内驱力来源于爱,爱来源于兴趣。”"

但是,如果孩子对什么感兴趣,那就不是爱了。

爱必须是对某种兴趣的持久迷恋和探索。

每个人喜欢不同的东西。有些孩子喜欢做手工艺品,有些喜欢写故事。

兴趣一旦从你真正热爱的东西开始,就能在其他领域燎原。

因为人一旦找到了爱,就能学会专注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价值。一旦有了存在的价值,内驱力自然会增长,最终会带来自律和自励。

现在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即如何激发和唤醒孩子学习知识的内驱力。这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成的内在驱动力不是一瞬间的,没有办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内驱力是内因,也需要外因的诱导。所以学霸家长表面的“不作为”,实际上是有长期细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支撑的。

其实这一点在北京四中的名师讲座中也被列为重中之重。当孩子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满足时,就会喜欢上自己,爱上这个世界。这就是学习的后天动力。

为了满足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满足。

关键是照顾别人。

比如孩子沉迷的事情,比如讲学校的趣事,玩游戏,和朋友踢足球。我们可以做到不随意粗暴的打断。

一个孩子最喜欢的爱好,比如折纸、魔方,或者小时候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我们不应该以功利的心武断地判断、鄙视或强加自己的喜好。而是真心鼓励和支持他的小爱好。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手段。

阅读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知识背景,可以提高孩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吸收的效率。泛读还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的求知欲。所以,阅读可以打开孩子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孩子的阅读速度和兴趣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而且,每个孩子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梅妈妈分享了钱和钱小能不同的阅读习惯。

钱天生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小钱靠母亲慢慢引导。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功利,这样才不会破坏他的阅读兴趣。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用轻松愉快的亲子阅读来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避免急躁。

要知道孩子在学什么,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其实,被人看见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需求。所以,孩子想自己好好学习。

在了解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他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一点点引导,就能让孩子收获赞美和成就感。这样会给孩子学习的动力。

如果孩子学习有困难,我们也可以提供他需要的帮助,建立他的自信心。

要观察、陪伴、引导孩子的兴趣。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发现,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给自己设定目标。然后,这个目标会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这个目标会控制和约束孩子,落实和调整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这个目标。

其实孩子是有内心自制力的,自制力是被自己的目标唤醒的。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干扰了这个目标的自发产生,我们就干扰了自制力的自然觉醒。

阿德勒说:“人从出生起就在不断追求发展和完善。这种追求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它一直都在。”

所以,聪明的父母不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安排孩子所有的时间,而不是为孩子做计划,而是注重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兴趣,关心孩子的心智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更多的是细心的旁观者,最重要的是耐心和包容。

不要让我们自己的焦虑和功利扼杀了孩子成长的动力源泉。

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优秀的父母给孩子的自由不是放任。取而代之的是合理预期,底线约束,持续关注。

引导情境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倾听孩子的需求。

同时,抓住机会引导孩子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了引导孩子们对时事的兴趣,我为他们订阅了一份报纸。

昨晚睡觉前,孩子对我说,妈妈,我好像不喜欢报纸上的信息。太无聊了。

这个时候,其实敏感的父母会捕捉到孩子其实很好奇:“你为什么喜欢看报纸?”

这个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和他聊天。时事新闻实际上反映了世界格局,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人类的许多社会习俗和行为特征。所有的历史故事其实都与此有关。

我的孩子最近喜欢看的是《哈利·波特》,所以我可以告诉他为什么《哈利·波特》会成为一部广受好评的故事书,因为它吸收了很多英国文化历史的真实素材,故事有文化内涵,所以会很丰富。

那样,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在一次不经意的晚间聊天中,激发孩子对历史和人文的兴趣。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需要综合实力。其中,父母的影响是一个关键因素。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作为父母,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努力,而是学会如何聪明。

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父母要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兴趣,父母要建立自己的自我驱力,成为一个有精神寄托的完整的人。

如果父母很努力,积极追求优秀,那么孩子也会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积极追求成就感。

如果父母爱读书,那么孩子也会把书当成好朋友。

孩子小的时候,我就觉得那个男孩没有学钢琴的耐心和毅力,所以不想学。但是我自己弹钢琴。我的孩子多次表达了他们想学钢琴的愿望。我还是怕他受不了这种痛苦和无聊,我就自己教他省点东西吧。

原来因为喜欢弹钢琴,我的孩子到现在已经坚持三年多了。除了老师的安排,他们还自学了很多喜欢的歌曲。

他就是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却不在乎练琴的辛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让我很感动。

回想起来,我还是不相信他能坚持下来。父母有时候真的低估了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力量。

其间获得上海钢琴比赛一等奖。

所以父母的自我成长可以对孩子产生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被人看到是一个人感受到存在价值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认为,看到孩子是亲子关系中的阳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

看到孩子包括立刻看到孩子身上值得表扬和肯定的闪光点,肯定你的孩子在他人交往中的优势,同时给予孩子下一步所需要的引导。

我们要注意孩子的表情和表现,孩子的情绪往往会直接挂在脸上。当他克服了一个他觉得很棒的困难时,他会希望有人认同他。他可能会走到你面前,用充满期待的眼神告诉你他刚刚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要倾听他,赞美他,鼓励他,这样他的心灵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爱护,他的兴趣和自信才能得到及时的激发。

但是,不能太经常见孩子。不要让孩子失去检查和纠正错误的本能和动力。

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表扬感到厌倦和冷漠。

刚刚好,你到现在看到的是一种成长中的阳光雨露。

焦虑是一种时代综合症。双减政策前的奥数、培训班、学区房、比赛、择校,让家长们紧张又无所适从。

其实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都不一样,很多大师年轻的时候都不是大师。

而且这个世界上很少有达芬奇式的全才。大多数天才在其他方面都有自己的缺点。比如钱钟书当时考清华,语文和英语水平无人能及,但是数学考了个位数。数学家陈景润能攻克世界难题,但讲课并不出色。

我大学的时候给一个女生做过家教。她上初中了,但连小学数学的概念都不懂,却很有语言天赋。我看她字写得很好,还在写自己的小说。而且,她考了钢琴十级。从这些表现来看,她绝对不是一个傻孩子,甚至脑子很聪明。

这样的孩子可能因为对某一方面不感兴趣而不如别人。如果父母焦虑、逼迫、指责孩子,会让孩子在这方面自卑,兴趣一落千丈,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和抵触。这就像关上了一扇门,拒绝学习,如果他们有能力。

对于孩子的缺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适当提供孩子需要的帮助。第一,让孩子消除自卑和畏难情绪。不要追求那些所谓的“立竿见影”的特效方法,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得不偿失。

这是本书核心的一些教育方法。我们首先要记住,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独立生活。生活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融入。学习只是一部分。我们要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使命和希望,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他的主题。作为父母,他应该把生命的宝贵可能性还给主人。当孩子掌握了生活的自主权,他一定会为自己内心的希望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