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星图相关知识

星图是恒星观测的图像记录,是天文学中识别恒星和指示位置的重要工具。星图不同于传统的地理地图集或天体照片,也就是说,星图准确地描述或绘制了夜空中的持久特征,如恒星、由恒星组成的星座、银河系、星云、星团等河外星系,也称为“星图”。

只有中国保存了14世纪以前的地图。三国时期,吴国的陈卓在公元270年左右,用不同的方法在同一张地图上画出了甘德、沈诗和吴县观察到的星星,共有1,464颗星星。这张星图虽然已经失传,但是从敦煌的帛书图上可以看出来。苏州石刻天文图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 ~ 1085年)的观测结果绘制而成。《新仪象法》所载星图绘制于1088,但观测结果与苏州石刻天文图相同。

西方古典星图起源于古希腊罗马,主要是一种艺术化的希腊星图,只显示星座的示意图,不显示恒星本身。早期著名的古典星图是公元1000年左右由中世纪的僧侣Geruvigus绘制的。它被哈里父子收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Geruvigus的星图风格简单,与后来的古典星图相比略显粗糙,但对以后的星图画家影响很大,在很多星图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1569年,荷兰制图员G·墨卡托(G.Mercator)创立了墨卡托投影法,这是地图投影法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被广泛用于编制航海图和航空图。

望远镜发明后,欧洲较早的星图是赫维留编纂的《天文图集》(1657 ~ 1690)中的54幅星图。赫维留的星图经弗兰斯·泰德修订,于1725年再版,共有2866颗星。1863出版的波恩星图是著名的早期星图。